关于如何增加微博粉丝数以及如何在互联网上获得更多转发的建议已经太多了。 我们不知道这些建议是否有效,因为它们大多基于个人感受,缺乏真正有说服力的证据。 其实微博很适合做数据分析,所以要谈微博体验,就得用数据说话。
普通用户微博数据
从2012年8月24日开始,我像个自恋者一样,每天查看我的粉丝增加了多少——不仅看,还记录数字。 就这样,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共过去了86天。 这个数据的价值不在于它是人工测量的,而在于它是唯一的:因为新浪微博和微博都没有记录,或者至少没有提供“关注”这个动作发生的时间。 任何现有的微博相关数据研究都没有准确记录粉丝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如果我们能得到更多这样的数据,我们就可以写一篇与本文后面将要介绍的两篇论文一样重要的论文。
下图是我这86天的粉丝增长情况。 上图是粉丝总数,下图是每天增加的粉丝数。
我曾经想象过,一个人的粉丝增长应该是指数级的:关注你的人越多,你的影响力就越大,然后就会有更多的人关注你。 这样的微分方程是df/dt = cf,所以f = ect。 然而,实际增长大致是线性的,df/dt = 常数! 除了几次爆发,我大概每天能获得大约 10 个追随者。 图中编号为四个突发增长事件,其中9月15日和10月22日的两个事件比较大。 不算突发情况,我的增长速度还是比较稳定的:图中两条近似直线中,第一段平均每天增加9.2个粉丝,第二段平均每天增加10.5个粉丝,这也包括(2)和(3)两个小跳跃。 如果出现指数级增长,要么发生在开户初期,要么等到账户已经相当知名,要么现象本身是一个非常大规模的现象,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表现出来一段的时间。
因此,如果您认为增加关注者的最佳方式是发布更多好的推文,您可能会感到失望。 事实上,只有突发事件才能使您的关注者数量更上一层楼。
(1) 是我在国科网发表的近亲不如远邻:最重要的联系方式是陌生的朋友。 我9月15日的相关微博被转发了一千多次,更重要的是@胡质网(60万粉丝)在微博上介绍了这篇文章,导致一天涨粉300多。
(2)这个小波动发生在9月23日,9月16日到24日我没有发过一条微博。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很可能是 (1) 的后果。
(3) 我在我的博客上发表了《关于轮回的流行病学研究》一文。 从粉丝增长来看,这篇文章影响不大。 随后,《近四万年的历史是谁写的》发表在《上海书评》上,但依然没有带来多少粉丝。
(4)@cnSNS(3万多粉丝)在微博上推荐我,这条推荐被@张颖(342万粉丝)转发,导致33分钟涨粉321。 两天涨了800多。
三个月发了一百条左右的微博。 发微博对当日涨粉有一定的影响,但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带来什么爆款。 可见,提升微博粉丝量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本不发微博。 不如发几条微博,认真写一篇文章。 当然,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写文章,而是大V的推荐。这里没有记录的是,我的微博账号早期爆发过,是科学作家推荐引起的例如媒体名人 (140,000 名粉丝)和松鼠科学协会的成员。
明星大数据
没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每天关注自己的粉丝,这使得大规模研究微博账号的增长过程变得非常困难。 但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微软的研究人员仍然想出了一个不费脑子的办法。 像新浪微博,虽然不记录每个“关注动作”发生的时间,但它会按照关注你的顺序排列你所有的粉丝。 同时,还提供了每个账号的首次注册时间。 这样对于任意一个粉丝,求出他的注册时间,求出在他之前关注你的所有粉丝的注册时间,然后取所有这些时间中最晚的作为他本次关注你的时间. 可以想象,这是一个非常不精确的估计,但只要数据量足够大,它仍然可以接受。
本文发现,即使对于具有相当体量的明星,“被推荐”仍然是最重要的增粉方式。 下图显示了科技博主 Anil Dash、娱乐女演员 Kim 和纽约时报账户的时间曲线。 他们粉丝的成长充满了变异,而最大的变异正是因为系统对他们的推荐。
图中的事件(1)是系统推荐列表的引入,纽约时报就在这个列表中。 我们看到,这份榜单一出,《纽约时报》每天增加的粉丝数立马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到了2009年4月,她也加入了这个名单,所以她的粉丝数也开始暴涨。 进入推荐榜前,Dash的粉丝数每天增长50,10月加入推荐榜后,他的粉丝数每天增长2500!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 Dash 进来之后,纽约时报和谷歌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研究人员也不确定这是怎么回事。 从随后的变化来看,对于《纽约时报》来说,其重要性很可能因为10月份推荐名单人数的扩大而被稀释。 对我来说,可能是她被推荐名单除名了。
事件(2)是改变推荐方式,对推荐的账号进行分类,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这一变化对 Dash 和《纽约时报》都是一个打击,这两家公司的每日粉丝数量都大幅减少。 但因为她已经不在推荐名单上了,所以她的成长并没有受到影响,依旧在逐渐增加,甚至有点呈指数级增长。
事件(3)是再次改变推荐方式,根据每个用户的兴趣定制推荐。 这一次,纽约时报和中国都从中受益,而 Dash 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仍然每天增加约 200 名粉丝。
单从这张图来看,系统推荐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 科技博客 Dash 和纽约时报的粉丝群几乎完全由系统决定。 也只有这样的女明星,才能在不顾市场的情况下,实现一段强劲的成长期。 据说请她发一条广告微博的价格是10000美元,那么这些明星靠什么成长呢?
像奥普拉这样的大人物一出现(事件1),立马圈粉不少,但在经历了最初的高潮后微博快速涨粉,加粉速度越来越慢,趋向类似。 真的是Lady Gaga这样的爱豆,圈粉速度越来越快,仿佛呈指数级增长! 他们的粉丝从哪里来? 是因为他们发了高质量的微博吗? 当然不是。
两人的粉丝增长反映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职业发展。 Lady Gaga 在 2009 年初还是默默无闻,但在 2010 年后开始腾飞。我们来看看 Lady Gaga 的几个重要事件,(2)她获得了 MTV 音乐奖,(3)她参加了艾美奖,(4)她发布了新MV《》。 图中的事件(5)很有意思。 星星男孩突然删除了他原来的帐户并创建了一个新帐户。 去了这些明星的人,都被抢了风头。
这似乎很明显,即使是明星,系统推荐的力量也是最强的,其次就是看你在现实世界中做了什么。 明星微博粉丝的变化,恐怕与发什么微博关系不大。 姚晨在新浪微博上的粉丝最多(现为谢娜),但姚晨未必是国内最火的女明星,因此可以推测新浪的推荐帮了大忙。
而我们普通人,既没有机会得到系统的青睐,也没有机会在现实世界中兴风作浪。 想要涨粉,可能只需要发几条有意思的微博就可以了。 我们希望这些微博能够得到广泛的转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看到,吸引新的粉丝。 但是如何获得更多转发呢? 更重要的是,转发真的有用吗?什么样的微博转发量惊人
帕洛阿尔托的几位研究人员专门研究了 上的转发。 一条微博的平均转发次数应该与两个因素有关:微博本身的内容,以及发帖人的关注人数。 粉丝数容易衡量,微博内容的质量却很难衡量。 本研究只能采用最简单的方法。
一种方法是查看微博是否包含网站链接(URL)。 一条包含网址的微博至少有话要说,比去哪儿吃饭的状态更具可读性。 该研究统计了总共 7400 万条推文(就是所谓的),发现所有推文中有 21.1% 包含 URL,而那些纯粹转发的推文中有 28.4% 包含 URL。 这个结果可能看起来并不明显,但本文引用的另一项研究的两个数字分别是 18.96% 和 56.69%。 不管怎么说,介绍一条在别处看到的信息,确实可以增加微博转发的几率。 另一种获得更多转发的方法是参与话题,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两个“#”,这样大家只要点一下就可以找到所有写过这句话的微博。 统计数据显示,所有推文中有 10.1% 包含主题,而那些转发中包含主题的比例为 20.8%。
这两个数字都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完全符合我们的预期。 我们真正想发的是那种一出就迅速传播、广泛传播,甚至层层传播引发爆发式增长的微博。 但正如我之前在不要用“常识”来理解复杂的世界中介绍的那样,触发这种“瀑布”是极其偶然的,即使是粉丝多的人也未必能经常做到。
该研究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点,但我观察到的更关键的事实是微博快速涨粉,偶尔被广泛转发的推文并没有给你带来显着的追随者提升。 @今年4月,我发了一条关于出租车司机不收盲人票价的微博。 这条微博讲了一个很好的正能量故事,转发量超过13000次,还被媒体报道。 作者至今发了5000多条微博,但她的粉丝依然只有3608。 像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多——而且我一次也没有因为这个原因关注过它们。 也就是说,除非你能持续发优质微博,证明你靠的是能力而不是运气,否则粉丝会因为转发而增加。
这样的人有多少? 当然很少。 下图显示了上述研究计算出的转发数与粉丝数之间的关系。 两者几乎是线性关系! 一个5000粉丝的人和一个1000粉丝的人,微博的平均转发量几乎是关系的五倍。 这说明,平均而言,粉丝多的人发的推文质量并不比粉丝少的人高,只是因为粉丝多,转发量就多! 这一统计还显示,每千名粉丝的平均转发量为每条微博1.5次。 如果你的分数比这个好,那么你就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有人认为多发微博可以增加粉丝,也有人认为微博贵而不贵。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的是,您的转发率与您发布的推文数量无关。 下图展示了被转发概率与推文总数的关系:
如图所示,不管你发了500条还是5000条,你的下一条微博被转发的概率几乎是平均一次。 而发推频率高的人也积累了更多的推文,这说明发推频率根本不会影响被转发的几率,因此不会影响通过转发获得的粉丝数。
综上所述
总而言之,逆天靠系统,明星靠事件,普通人没有事件只能靠推荐,无人推荐靠转发,转发靠内容。 以上几种获取粉丝的手段效果直线下降,后者远不如前者。 而最没用的就是你的发微数。 这些属性表明,我们关注某个人的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我们关注这个人本人,而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想看他发布的内容。
本文只讨论个人综合微博,以上所有分析未必适用于各类专业微博,比如专门收集段子的微博。 也许只发布某一方面内容的帐户更容易获得粉丝,因为其他人对您的内容有固定的期望。 这种记述虽然对读者来说很重要,但对作家来说未必很有趣。 相当于微博世界中的NPC(非玩家控制角色)。 总而言之,想涨粉? 功夫在微博之外。 既然如此,那问性别的时候,你到底在乎多少粉丝呢? 或许写微博真正的乐趣不是吸粉,而是聊得开心!